test-tubes

诊断和监测

先天性FXIII缺乏症

先天性FXIII缺乏症(FXIII CD)的早期诊断对预防致命性出血事件的发生至关重要。在FXIII CD患者,早期的血凝块形成不受影响。如未合并其它凝血障碍,内源性和外源性凝血途径通常可正常发挥作用。FXIII CD患者常规的凝血试验(包括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纤维蛋白原、血小板和出血时间)并不受影响。2,4因此,诊断FXIII CD需要对凝血系统进行更全面地评估,包括特异性的FXIII实验室检测。



由国际血栓与止血学会(ISTH)因子XIII和纤维蛋白原SSC小组分委会推荐的FXIII缺陷诊断和分型流程。2

对于疑诊FXIII CD的患者,建议将功能性FXIII定量检测作为一线筛查试验。4 如果检测到FXIII活性降低,应随后进行FXIII抗原测定。虽然FXIII定性检测(凝块溶解试验)是许多医疗资源有限的国家唯一能够进行的检测项目,但由于其敏感性低且缺乏标准化,目前已不再推荐。4

 

凝块溶解试验

 

通过测定纤维蛋白凝块在尿素、乙酸或一氯乙酸溶液中的溶解度可对FXIII缺乏进行定性筛查。这项传统的实验室检测方法目前在一些医疗资源有限或缺乏其它检测方法的国家仍在采用。1,2,4 由于该方法仅能检测出重度FXIII缺乏的患者,其检测限在<0.5-5 IU/dL (%)FXIII活性范围内,因此目前已不被推荐用于FXIII缺乏症的筛查。1,2,4,5 此外,该方法缺乏标准化,检测敏感性受到纤维蛋白原水平、凝血试剂、增溶剂的种类和浓度以及观察时间等多种检测条件的影响。1,2,4,5 许多FXIII缺乏症误诊和漏诊的案例与该方法的使用相关。1,2,4,5

 

功能性FXIII活性检测

 

FXIII活性检测主要基于以下两个原理:测量在转谷氨酰胺酶反应第一个步骤中的氨释放;或测量与活化FXIII蛋白底物共价交联的标记胺。1,2,4,5

 

  • 氨释放法的优点在于其是真正的一步法动力学测定,具有快速、重复性好、易于操作和自动化的优势。缺点是敏感性相对较低,在低活性范围内结果的变异性大。2,4,5
  • 胺掺入法的优点在于其敏感性高;缺点是检测更耗时且难以标准化。2,4,5

 

近期的荧光检测方法是基于活化FXIII在某些条件下可通过其异肽酶活性释放与寡肽中谷氨酰胺残基结合的伯胺。5

一旦确定诊断,这些定量的功能性检测方法还可用于监测患者替代治疗的疗效。

 

免疫学FXIII抗原检测

 

免疫学FXIII抗原检测是基于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的原理。其优点是敏感性高,缺点是更耗时且难以自动化。4

 

正常血浆纠正试验

 

该试验通过将患者血浆与正常血浆混合,从而检测可抑制正常血浆中FXIII活性的FXIII-A中和抗体的存在。2

 

结合试验

 

通过ELISA或斑点杂交法检测患者的免疫球蛋白与纯化的血浆FXIII或FXIII亚单位的结合情况,以发现是否存在非中和性抗体。2

 

分子鉴定(基因分型)

 

分子遗传缺陷的检测仅用于研究目的。通过对F13A1和F13B基因的外显子和调控序列进行完整测序,可发现与之相关的致病性基因变异。2,3

  1. Bolton-Maggs PH, Favaloro EJ, Hillarp A, Jennings I, Kohler HP. Difficulties and pitfalls in the laboratory diagnosis of bleeding disorders. Haemophilia 2012;18 Suppl 4:66-72.
  2. Kohler HP, Ichinose A, Seitz R, et al. Diagnosis and classification of factor XIII deficiencies. J Thromb Haemost 2011;9:1404-6.
  3. Biswas A, Ivaskevicius V, Thomas A, Oldenburg J. Coagulation factor XIII deficiency. Diagnosis, prevalence and management of inherited and acquired forms. Hamostaseologie 2014;34:160-6.
  4. Schroeder V, Kohler HP. Factor XIII deficiency: an update. Semin Thromb Hemost 2013;39:632-41.
  5. Katona E, Penzes K, Molnar E, Muszbek L. Measurement of factor XIII activity in plasma. Clin Chem Lab Med 2012;50:1191-202.

HQMMA/CH/0916/0170